

高血壓是臨床最常見的慢性病,盡管這些年在各種健康教育及宣傳的影響下,醫患對于本病的知曉率遠高于其他疾病,但在正確深入認識方面仍舊存在很多誤區,這些誤區,一些是患者自己想當然造成的,一些是由于臨床醫生的認識不足或健康教育未做到位造成的。這些誤區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糾正,很容易對臨床有效控制血壓造成不良的影響。
本期,小編整理總結關于高血壓控制方面比較常見的16個誤區,望讀者仔細閱讀,以防犯錯兒。
誤區1 血壓高一點沒什麽關系,不必大驚小怪
其實,大量觀察研究證實,血壓即使稍微高一點心血管病的危險性就會明顯增加,對于高血壓千萬別采取不在乎態度一定要認真對待。
誤區2 收縮壓高一點沒有什麽危害,只要舒張壓正常就可以了
長期以來認爲高血壓的危害性主要在于舒張壓水平增高的觀點應該糾正。因爲,最新臨床研究證實,收縮壓增高的危害性遠大于舒張壓的增高。
誤區3 老年人的血壓增高是一種生理現象
老年人的血壓增高不是一種生理現象,老年人的高血壓診斷標准和年輕人相同。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指出老年人高血壓降壓目標爲收縮壓降至<150mmHg。指南又指出如能耐受可進一步降低。但這一點在國際上有分歧,因爲已經處于老化的心髒和血管更需要保護,老年人須要有和年輕人一樣的血壓水平。相同水平的高血壓值對于老年人的危害性要大于年輕人。
誤區4 心腦腎功能已經損害的病人不宜將血壓降低
過去曾經認爲,心腦腎功能已經存在損傷的病人,血壓應該高一點以便維持該髒器的血液供應,降低血壓會加重缺血。當前的觀點認爲,對于心腦腎靶器官業已受損的高血壓和糖尿病病人更加需要積極降壓,以便保護業已受損的器官,避免因血壓增高而進一步惡化。
誤區5 降壓藥物停停吃吃,不能堅持
高血壓是一個慢性病,只有長期堅持服藥,才能有效減少其危害。停停吃吃,容易引起血壓波動,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誤區6 血壓降到正常了就應該停藥,等到高起來再服藥
血壓降到正常,只能說明藥物的效果,不能說明高血壓已被治愈。高血壓通常須要終身堅持服藥。血壓穩定地正常以後,有時在嚴密觀察下可以謹慎地小量減藥,但不宜停藥。否則,多數情況下血壓會反彈。
誤區7 要求迅速把增高的血壓降至正常理想水平
求降心切,要求把增高的血壓迅速降至正常理想水平是不現實的,而且是有害的,特別是血壓在180mmHa以上的高血壓病人。因爲機體已經適應了高水平血壓,假如下降太快,會造成機體不適應反而出現新的症狀,髒器供血會受到損害。治療應該從小劑量降壓藥起步,使血壓緩慢平穩下降,讓機體得到新的適應和平衡,才是合理的。其實有些降壓藥效果,也不是立即發生的,需要耐心。當然有一種例外,那就是只有急性高血壓病人(包括伴有急性靶器官損傷的高血壓危象、高血壓腦病等急症高血壓病人)才須要住院盡快地將突然急劇增高的血壓控制。
誤區8 不斷變換藥物品種
“不要老是吃同樣藥物,以免失效。”具有這樣觀點的病人常主動地不斷變換降壓藥物的品種。其實這是不對的。選擇某些降壓藥物,獲得滿意效果後應繼續堅持服用,一般不會失效,如有血壓波動情況發生,應該尋找其他原因,包括感冒、發熱、情緒波動、熬夜、過度勞累等都可導致血壓波動。
誤區9 盡量不吃或少吃藥,因爲“是藥三分毒”嘛
確實,藥物是一把雙刃劍,用藥不正確會帶來問題。但請大家放心,經過嚴格審批上市的藥物,基本上都是安全有效的,不必過慮。吃藥猶如生病,都不依個人的主觀願望,而是客觀的存在,一切根據需要來決定。只要需要,我們就應該在醫師指導下吃藥。
誤區10 中藥比西藥安全,拒絕吃西藥
這個觀點需要糾正。既然是藥都可以有毒副作用,因中藥的毒副作用而造成致殘、致死的情況也有報道。我們提倡吃有科學驗證有效和安全的藥物。
誤區11 降壓藥不應該在晚上或在睡前服用
因爲臨床上觀察到有的病人高血壓主要出現在早晨或夜間,因此,對于這類病人,晚間或睡前服藥是合理的,服藥時間應該因人而異。
誤區12 夏天應該停藥或減藥
這只能適用于部分病人,而且限于在嚴密觀察下小量謹慎地試探性減藥,停藥往往是不妥的。
誤區13 治療了但血壓未達標
有些高血壓病人吃藥以後往往滿足于血壓值的降低效果,但未達到目標值。高血壓指南提出的降壓目標值是普通高血壓患者血壓降至140/90mmHg以下。這裏“以下”兩字十分重要。因爲目標值沒有具體的下限。但值得注意的是,指南還提出“血壓水平從110/75mmHg開始,隨著血壓水平升高而心血管發病危險持續增加,與血壓<110/75mmHg比較,血壓120~129/80~84mmHg時,心血管發病危險增加1倍,血壓140-149/90-94mmHg,心血管發病危險增加2倍。”
從這段話,我們理解理想血壓值應該爲110/75mmHg。如果把血壓降至140/90mmHg以下,譬如139/89mmHg水平,那只是一個勉強及格水平的上限目標值,應該盡量把血壓降得低一點,受益會較大。血壓120~139/80-89mmHg水平,美國認爲是“高血壓前期”,我國指南認爲是“正常高值”,總之都認爲已屬非正常範圍。
誤區14 誤認爲降壓目標值就是140/90mmHg
我們從上文可以看出,“與血壓<110/75mmHg比較,血壓140/90mmHg,心血管發病危險就會增加2倍。”把降壓目標值定爲140/90mmHg,無疑是一個誤解。迄今爲止,仍有不少人更認爲140/90mmHg是一個正常水平的血壓值。其實血壓140/90mmHg就已經達到了高血壓的診斷標准。
根据现有证据,《中国高血壓防指南》(2005年)建议,普通高血壓病人的血压应严格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和肾病病人的血压应降至130/80mmHg以下;老年人收缩压降至150 mmHg以下,如能耐受,还可以进一步降低。
誤區15 根據偶測血壓值來判斷治療效果
一般血壓值在24小時以內是有波動的,偶然測到的血壓值(一般是去找醫師測量的診室血壓值)往往可以導致誤診(把白大衣高血壓,即假性高血壓當作高血壓)和漏診(一次血壓正常把存在的隱性高血壓漏了了),往往不能真實反映真實的全面血壓情況和降壓的療效。目前提倡和鼓勵高血壓病人自備血壓計,象糖尿病病人自己監測血糖那樣,通過自己監測血壓來了解晝夜血壓的波動情況。多數病人清晨血壓最高,也有夜間血壓增高的。如有條件,應接受24小時血壓監測,對于判斷降壓效果和制訂治療方案會很有幫助。
誤區16 憑症狀服藥
有的人感到头晕、头痛等不舒服症状的时候才临时吃些降壓藥,没有症状时就误认为自己血压正常了,平时就不吃药,这是不对的。因为有的高血壓病人血压即使高到200 mmHg以上也会没有症状,这些病人称之为适应性高血壓。高血壓病人即使有症状也常无特异性。服药的唯一依据应该是测量到的血。
來源:中華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學分會
評論